在神經科學的研究領域中,細胞模型的運用為探索神經系統的奧秘提供了關鍵支撐。BV2 (小鼠小膠質細胞)作為其中備受矚目的一員,為科研人員深入了解神經生物學機制、攻克神經疾病難題打開了一扇重要的窗口。?
從形態學特征來看,未受刺激的BV2細胞呈現類阿米巴樣的肥大形態,直徑范圍大致在10至15μm之間。有趣的是,與原代小膠質細胞相比,這種形態暗示著BV2細胞處于一種高度活化和炎癥狀況。其生長特性為半貼壁半懸浮,在培養過程中,懸浮的細胞可收集于培養管,貼壁細胞則需用PBS洗滌后,與解離液孵育進行后續處理。標準的培養條件為37°C、5%CO?,常用的培養基有DMEM或MEM,并添加10%FBS和1%P/S。?

BV2細胞具備多項關鍵特性,使其在神經科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一方面,它保留了原代小膠質細胞的諸多特征,表達F4/80、CD11b和Iba1等原代小膠質細胞的關鍵生物標志物,為研究小膠質細胞的基礎功能和反應機制提供了理想的替代模型。另一方面,作為永生化細胞系,它能夠在體外大量擴增,滿足大規模實驗的需求,尤其適用于長期細胞培養實驗,助力科研人員深入探究小膠質細胞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規律。?
在實際科研應用中,BV2細胞已成為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,如帕金森病、阿爾茨海默病和多發性硬化癥等的有力工具。科研人員通過脂多糖介導的BV2細胞激活建立炎癥模型,深入剖析神經炎癥的發生機制,發現AKT/Nrf-2/HO-1-NF-κB信號通路在其中的關鍵作用,為開發針對性的治療藥物提供了重要靶點。研究還證實,黃連解毒湯可通過增加Trm2蛋白的表達,促進BV2細胞對淀粉樣蛋白的吞噬,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。由α-突觸核蛋白激活的BV2小膠質細胞分泌的外泌體,被認為可能是帕金森病神經退行性病變的重要介質,為該病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。?
盡管BV2 (小鼠小膠質細胞)具有諸多優勢,但也需注意,由于其經過永生化處理,可能無法全重現體內大腦中小膠質細胞的全部特征和復雜性。在實驗設計和結果解讀時,科研人員需充分考量這一因素,結合其他研究方法進行綜合分析,以確保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